欢迎访问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当前时间:2013年4月2日 13:52:33
信息服务
友情链接
对外承包工程当前位置: 信息服务>>对外承包工程

全球产供链重构背景下国际工程承包行业转型升级路径

2025-09-11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呈现出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和绿色化等趋势,既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关税、技术、绿色壁垒增多和产供链成本上升等严峻挑战。因此,企业需要积极转变思维、调整投资策略,促进国际工程承包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供链韧性和竞争力。

    全球产供链重构进展及新趋势

    一、区域化增强趋势尚不明显,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亚洲、欧洲、北美三大区域内产供链网络联系紧密,三大区域内出口贸易占比分别接近60%、70%和50%,区域内进口贸易占比也分别超过60%、60%和30%。

    从近年三大区域内贸易占比变化出发,结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20182023年,除北美区域内贸易占比略有上升外,亚洲、欧洲区域内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亚洲区域内进口贸易占比下降1.1个百分点,欧洲区域内进口贸易占比下降4个百分点;亚洲区域内出口贸易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欧洲区域内出口贸易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虽然区域内贸易占据国际贸易主导地位,但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并没有推动供应链“去全球化”。同时,从三大区域产供链地位变化来看,随着东南亚地区成为跨国企业主要投资目的地,以中国为枢纽的亚洲产供链在全球产供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24年亚洲吸收外资占全球比重达到46.1%,较2008年上升了21.8个百分点。

    二、供应链本土化困难重重,多元化仍是主流趋势

    近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出台产业补贴政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供应链本土化。从目前产供链投资布局进展来看,受重新配置供应链成本高、政策法规限制以及消费需求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国家产供链本土化遭遇重重困难。例如,从美国制造业回流和供应链本土化进展来看,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对美国制造业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在已宣布的造价过亿美元的大项目中,近四成进度滞后或停摆。例如,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的第一座、第二座晶圆厂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投产时间被一再推迟。

    与此同时,产供链多元化趋势明显。一方面,供应链迂回多元化。在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形势下,以往部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直接贸易投资联系转向间接贸易投资联系,使得全球产供链更加迂回、多元和分散。以中美贸易为例,近年来中美直接贸易联系明显减弱,但间接贸易联系增强。主要表现在中国与美国的直接贸易量下降,与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供应链布局多元化。受地缘政治冲突、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苹果公司、三星集团等跨国企业纷纷将生产进行分散化布局,提升自身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未来,随着供应链多元化布局持续加快,世界各地的“分布式工厂”将成为主流,全球产供链也将可能呈现“多中心化”的趋势。

    三、供应链数字化快速发展,绿色低碳供应链竞争加剧

    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个重要方向。随着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全球产供链也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趋势,并成为各国争取新一轮供应链竞争的重要领域。

    一是数字技术应用将加快改变全球产供链分工布局逻辑。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正从知识经济向数据驱动经济跨越,数据、知识、技能和文化等要素成为全球供应链调整的新风向标,并不断向产供链各环节逐步渗透,降低了产业链对传统要素价格敏感度。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15%的劳动力被机器人取代。由于发达国家和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数字技术领先全球,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将化解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的短板。

    二是产供链绿色低碳转型将重塑全球产业和贸易竞争格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各国对于全球供应链提出更高水平可持续发展要求。目前,已有超过120个国家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都已将高标准环境保护和碳排放要求纳入具体条款。跨国公司也比以往更加重视绿色发展,全球900余家跨国公司提出“碳中和”目标,不仅要求企业自身实现绿色发展,还从产供链上下游进行整体推动,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3-2030年,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直接投资预计年均可达4万亿美元,绿色低碳产供链在未来将进一步释放巨大增量空间。

    全球产供链重构给承包工程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产供链加速重构,不仅对全球投资和贸易格局产生巨大冲击,也将对全球制造业生产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建设模式等造成重大影响。

    一、推动需求持续增长

    在全球产供链重构过程中,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成为全球产供链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阶段,大量的基础设施亟待新建或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需求较大。例如,印度港口设施建设滞后,超过30%海运需要通过国外港口进行转运;越南铁路里程短、时速低、运输能力较差,对货运支撑性不强。随着制造业产供链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转移,跨国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将带动当地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国际工程供应链成本和中断风险上升

    受美国加征关税、实施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措施等政策影响,国际工程项目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等价格上涨,产供链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同时,虽然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产业链和基础设施投资潜力较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供应链本土化投资要求,企业不得不更多在当地采购原材料和设备。而由于当地产业链配套水平较低,其原材料和设备难以达到可用标准,可能造成工程项目质量合格率下降,返工成本上升。此外,局部战争、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冲击全球产供链,部分关键原材料、设备断供风险上升,也可能对企业工程承包项目建设造成延期交付、项目搁置等不利影响。

    三、数字基建与绿色基建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全球产供链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数字基建、绿色基建成为国际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数字基建方面,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各国纷纷推动数字基建布局,不仅发达国家市场拥有数字基建投资的机会,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大对数字基建的投资,致力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例如,巴西联邦政府推出“新工业计划”,计划通过5G网络、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增长,升级国家工业。越南发布《数字基础设施战略(2025-2030)》,计划开发并吸引投资发展数据基础设施,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领域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这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在海外布局新基建提供了机遇。但同时,海外数字基建可能面临市场准入门槛高、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不统一、改造难度大、成本高等挑战,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绿色基建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各国对绿色环保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设施等绿色基建项目的建设需求快速增长,将为国际基础设施合作拓展更多的市场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绿色基建投资与碳定价结合,可使全球GDP在未来15年内每年提高0.7%。但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基础设施合作面临的绿色壁垒可能增多,将给企业合规经营带来挑战。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充分把握全球产供链重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发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优势,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增强国际工程承包产供链协同和整合能力,提升产供链韧性和竞争力。

    一、加强产供链协同和整合

    进一步推动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从工程思维向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思维转变,推动产供链上下游环节协同、央地企业协同、工程承包与配套服务协同,全面提升国际工程产供链整合能力。

   一是持续优化投建营一体化业务模式。积极支持有实力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扩展业务领域,提升投资开发能力、项目融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由单纯承建工程的项目承包方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转型。

    二是推动央企与地方企业联合投资布局。加强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与大型央企对接合作,采取借船出海、联合出海、抱团出海等方式,共同拓展海外市场。

    三是推动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内服务企业合作。鼓励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内物流、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企业合作,以国际工程承包带动服务业对外投资,提升我国产供链投资布局的整体竞争力。

     四是促进国内标准、技术、产业共同“走出去”。发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技术优势,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和信息共享,促进标准互认,推动中国标准在海外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程度。

    二、积极抢占数字基建、绿色基建市场空间

    抓住全球产供链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机遇,发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积极在海外布局数字基建、绿色基建,拓展投资市场空间。

    一是积极布局数字基建。在区域布局上,积极投资欧美数字基建项目,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融入欧美国际工程承包产供链体系;加强在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数字基建工程承包项目建设,通过与我国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军企业合作,提升数字基建项目竞争力。在投资内容上,在争取获取新建数字基建项目的同时,推动国际承包工程项目建设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工厂等建设,提升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施工管理水平。

    二是推动工程项目绿色低碳转型。顺应全球产供链绿色转型趋势,国际承包工程企业要加快利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脱碳和绿色化转型,如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提高基建领域能源使用效率等。同时,要积极关注海外市场的绿色壁垒,通过改善技术、加强管理等手段,达到相关工程项目绿色标准要求。

    三、加强国际合作与合规发展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参与产供链布局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竞争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发达国家企业合作,联合参与第三方市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加强与合作方的沟通学习和借鉴吸收,促进利益融合,有效防范国际工程承包产供链成本上升和中断风险。同时,要全面把握ESG合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持续优化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ESG管理体系,实现更为稳健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折合人民币约26.3 亿,中企签约玻利维亚大单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数据统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版权所有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查看 技术支持:安徽谦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51-65377563 皖ICP备10013724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646号

总访问量 39800668      今日访问量 0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