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资本投资澳大利亚的策略和建议
2012-07-10 来源:商会
面对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国国有资本的管理者要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社会,掌握其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传统,并冷静地反思和总结此前的经验,方能为今后更好地推进在澳大利亚的投资战略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有效利用澳大利亚政府的引资需求和中澳经济合作的有利契机
虽然国内社会各界的压力和阻力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巨额投资的重视也是不言而喻的。据报道,2009年6月,中铝注资力拓的计划受挫后,时任总理陆克文和几位内阁部长专门会见了中铝公司的代表,强调澳大利亚对中国投资者仍表示欢迎,不会轻易或公然采取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
(二)增进民间沟通和合作,改变投资行为方式,引导和利用“民意”
如果中国投资者能够增进对当地社会的了解,加强与澳大利亚民间社区和民众的沟通和合作,因势利导地加强正面宣传,疏导负面民意,将有助于改变中国资本的形象,化解不利因素。正如澳大利亚现任驻华大使芮捷锐所指出的,中国公司应该更加活跃,在融入社区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这有助于中国投资获得澳大利亚的“民意”支持。
(三)了解和适应澳大利亚民众的心理需求,实现本土化和人性化管理
很多澳大利亚人对中国资本涌入本国矿产资源行业持有戒备和疑虑心理,是因为这种投资与他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中国投资者应该采取相应对策,譬如,安抚工会,调和劳工关系,对于当地劳工的工作机会予以承诺和保证,舒缓当地人的抵制情绪和反对呼声,从而减轻他们对政府的压力,使得政府在更加宽松的环境里审批来自中国的投资。
投资澳大利亚的中国企业还要学会本土化和人性化经营和管理。如果赴澳投资的中国企业不能使得其在澳大利亚的项目公司或被收购企业按照澳大利亚本地企业的标准和管理方式运营,将很难获得当地民众的好感和信任。
(四)熟悉澳大利亚的商业传统和交易惯例,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服务推进收购策略
要获得更满意的收购结果,必须采取更多适合澳大利亚社情民意和国情特点的市场化操作模式。目前,国内企业也已经学会并开始利用这个工具,譬如,五矿集团在收购OZ时就请来了澳大利亚著名的公关顾问公司Bespoke Approach.,后者甚至成为代表五矿出现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的信息代言人。
(五)低调谨慎和理性现实的收购策略
中国资本近期在澳大利亚的遭遇,也与中国企业自身的投资策略的失误有关。中国不成熟的企业在海外投资和收购时表现为,实力不足时的裹足不前,以及稍有资金实力时的张狂自大。另外,中国企业的“胃口很大",动辄追求100%的股权收购或在被收购企业中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很容易引起当地民众和政府的警觉和疑虑。
中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是迫切和巨大的,澳大利亚必将是一个重要的来源。随着中国资本实力的增强,其在澳大利亚投资的影响力和份额也在逐年增长,对于澳大利亚经济的贡献度更是不容小视。或许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对中国资本抱有一种“既爱又怕"的心态。如何使得两个具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商业传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为理念的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将是中澳双方致力于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中国资本而言,与其通过政治和外交渠道抱怨和抗议,不如通过商业和法律手段适应和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