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当前时间:2013年4月2日 13:52:33
信息服务
友情链接
信息交流当前位置: 信息服务>>信息交流

中资企业印度生存报告(2016版)

2016-10-08 来源: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

摘要

本报告通过调查印度投资环境及中资企业印度生存现状,分析目前中资企业在印经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比在印日韩企业发展情况,提出中资企业在印更好发展的建议。


1.进入印度市场中资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中资企业在印度总体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并保持市场和销售平稳增长。中资企业在印度经营中盈利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也有部分企业持平与亏损。


2.中资企业初入印度,对本地法律环境,投资政策,税收制度,外汇监管环境等不熟悉,再加之法律、税收要求复杂,外汇监管严格、投资政策不够开放和透明,中印之间较大的文化差异等给中资企业在印投资经营带来巨大挑战。


3.日韩企业进驻印度时期早于中国企业,其在印投资经营的成功案例对中国企业在印度发展是有益的借鉴。


4.印度基础设施薄弱,财政资金不足,第二产业发展落后。近年两国政经关系趋好,“印度制造”、“一带一路”政策等对于中资企业对投资印度是一个机遇。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为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更好发展提出建议。

 

引言


印度是全球经济成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在2015-16财年印度以7.9%的GDP增长率位列全球排行榜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747美元,仅位于第129位;印度人口13亿,大约有12.3%的人每天工资低于1.25美金(2011-12,世界银行报告);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矿产、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全球黄金最大消费国;从印度的产业结构来看,印度第一产业比重49%,第二产业比重20%,第三产业比重31%,支持国家发展的工业占比较低。


印度的低人力成本,高人口红利,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快速增长的经济,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国际上炙手可热的新投资热土。


截止2015年12月31日,中印经贸总额708.3亿美元,进口611.4亿美元,出口96.9亿美元,逆差514.5亿美元,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2014年和2015年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2.5亿美元、11.84亿美元和35.50亿美元。短短一年时间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增长3倍,但投资总量与两个大国间贸易体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对印度直接投资仍然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仅排在印度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的第28位左右。


中印均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孕育了大量投资机会。在全球生产链上,我国一直侧重于硬件设备的生产,而印度则致力于软件服务外包和生物制药研发。国际金融危机后,两国均面临着加快本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任务,产业发展模式的互补性为扩大中印投资合作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印度主要依靠服务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在短期内难以取代印度在计算机软件、制药、金融管理等领域的强势。同样,中国在基础设施、电子产品领域的优势,印度也难在短期内实现赶超。随着两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双边联系将更加紧密。中、印双方如能更加尊重彼此的比较优势,加强合作,发挥合力,将创造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中印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中俄印三国外长会议、东亚峰会、东盟“10+1”、亚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多边国际舞台上,已建立广泛的双边对话机制,合作空间和领域空前扩大。加之近年来两国高层互访增加,“一带一路”和“印度制造”等高层决策的高度契合,开放合作趋势日益显现。


因此,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对印度市场表现出强烈的投资渴望和诉求。不过,多年来中国对印直接投资总量仍然较小、中资企业在印度经营数量和效益等不甚理想的现实也反映了投资印度对中国企业而言仍多少止于“看上去很美”的阶段。


为此,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作为目前在印经营唯一的中资银行,以成立五年来的本地经营经验,联合孟买中资企业协会开展了“中国企业在印度生存情况调查”,旨在为现有在印的和即将来印的中资企业成功投资印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此次调查报告是一次尝试,也是开始,一定还有很多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后续我们希望在更多中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寻找发展的良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描绘中资企业海外发展更加美好壮丽的画卷。


中资企业在印的基本情况和生存现状

随着印度逐步改善内外部环境,扩大开放程度,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来到印度投资。但通过向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发出的调查问卷统计,中资企业在印度的生存情况不容乐观,多数中资企业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和盈利水平。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中资企业在印发展的相关情况如下:


(一)中资企业在印投资方式



调查显示,目前在印注册的中资企业约431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私人有限公司326家,项目部、分公司和联络办公室105家。中资企业在印度设立的公司主要以私人有限公司为主,部分为独资子公司(由母公司100%控股),合资公司以及代表处、项目部办公室和分公司机构较少。


所谓私人有限公司,就是在公司股份中最少含有一部份私人股份,由于该形式既能满足国内母公司绝对控股的要求,又能快速的完成注册手续(一般办理周期一个月),因此成为中资企业是投资注册本地主体的首选。


对中印合资公司而言,由于中印董事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成立前则需在公司章程中对董事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诸多严格界定,特别是对涉及增资和投资等重大决策上董事表决权和否决权上需有约定,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容易产生意见分歧,以致于影响中资企业的决策执行和战略安排,所以合资成功的案例不多,采用该形式本地注册的中资企业也就不多。


对中国企业在印的代表处(联络办公室)、分公司和项目办公室,之前在申设中通常由于印度相关部门严格审查影响,往往遇到很大阻力,一般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审批,审批时限在一年以上甚至更久,作为管理准入的首问部门-印度央行也不承诺完成时限,所以尽管这些组织机构形式是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先选择,但往往申请递交后进展缓慢,所以成功申设并不容易。


从2016年4月起,按照印度央行颁布的新规,对符合相关投资规定申设成立代表处(联络办公室)、分公司和项目办公室,可以由外汇管理行(AuthorisedDealer)给予批复。故此,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作为印度目前唯一中资银行,具备印度央行认可的外汇管理行资格,可以为有意设立上述形式机构的中资企业提供快捷周到的准入审批服务。


(二)中资企业在印设立时间和所属行业


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大部分在2011年以后进入印度投资,特别是2014年莫迪总理执政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国内各种政策和外商投资政策不断放开,使得印度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投资目的地,从2014年的第五位上升至2015年第一位,其FDI流入资本达308亿美元,各国都更加重视印度市场的投资机会,希望从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中资企业也不例外,2015年后中资企业投资印度更加踊跃,涉及行业日益增多。


从中资企业在印投资行业来看,主要以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为主。其原因主要是,印度未经历工业革命大发展阶段,制造能力相对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些领域对中资企业市场机会较多。同时,印度政府推动的“印度制造”的政策也是刺激中国企业瞄准印度制造业的主要原因,投资者意识到印度正在加快推动本土制造能力提升,广阔的国内市场蕴藏着丰富商机。


(三)中资企业在印资产规模和经营状况


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在印资产规模相对不大,主要在10万美元至500万美元之间。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印度法律和税收等环境较为复杂,中资企业初到一地都普遍比较谨慎,一般投资规模不大;二是中资企业在本地注册企业中很多是贸易型和为投标项目设立的市场拓展类公司,投入规模要求不大,三是即使是制造型企业,由于现阶段印度专业市场规模较小且产品种类匮乏,主要制造业的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大多依赖进口,所以本地制造所需投资规模还没有需求达到更高的规模。


调查显示,2013年处于亏损的状态的中资企业较多,2014年随着莫迪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吸引投资、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举措,经济环境逐步向好,中资企业盈利水平有所增加。2015年尽管全球经济仍旧疲软,但在印经营的中资企业盈利水平仍保持着上升趋势。


(四)中资企业在印用工情况


调查显示,大多数在印中资企业员工规模主要在20人以内,只有少数企业像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大型制造型企业员工人数超过300人以上。由于中资企业在印总体投资规模不大,导致企业用工人数不多。调查中,有65%的中资企业表示未来有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用工的意向。


对大多数中资企业来说,本地化用工程度很高,很多高达90%以上,一方面是由于外派中方人员的成本较高,往往是印度本地员工成本的数倍,所以中方外派人员主要以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以及市场开拓人员为主,另一方面是由于印度本土的低成本产业工人资源丰富,雇佣本地员工可以有效的降低经营成本。


此外,按照印度劳工法要求,雇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要设立工会,而印度工会时常为加薪和福利原因罢工,所以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中资本地企业对用工规模也有一定控制。


中资企业在印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调查显示,目前中资企业在印度生存中面临诸多困难,如印度的法律环境,投资政策,税收制度,外汇监管等较为复杂,中印文化差异大等,中资企业落地本地需要很长的适应期。中资企业投资印度前,预判不足,急于求成,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都是导致中资企业发展遭遇瓶颈的主要原因。


(一)中资企业遇到的市场问题


1.市场信息不透明,市场秩序混乱


印度政府在每年政府财政预算中会有一定金额用于采购,其采购金额到达一个标准时则需公开招标。相反,如采购金额未达到公开招标项目,一般多通过中介商与采购单位联系安排,其招标信息并不对外公布,其中产生了很多腐败现象。由于信息封闭、不对称和失真,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这使得想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常常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去换取市场上所谓的信息,不准确的信息导致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投资者对印度市场的畏惧。


如某并购企业在已成功入围并购本土企业后,在第二轮策略性放弃参与下一轮投资,主要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对并购企业的信心不足。


此外,政府承诺事项经常拖期或不兑现,信息的可信度不高,也是投资印度的决策难以确定的一个因素。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公布的一些文件中出台时较为草率,摸石头过河,规定不清晰,导致后期执行时标准也不尽相同。如印度央行曾发布的分公司、代表处和项目办公室申设文件中,就没有列明政府将通过哪些部委进行核实,批复的时间等,导致申设的机构只能无限期地被动等待,通过中介传话的方式了解到一些信息,且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2.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基础设施提供支持,如电力生产和运输是否充足,公路铁路港口的网络连通性和易用性等等,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对商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两年印度政府公布的GDP增速快于中国,但印度基础设施差是外部投资来印度面临的普遍问题。印度年人均发电量670千瓦时/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000千瓦时/人,拉闸限电时有发生,电力供应无法保证投资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印度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另一个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从公路里程数上印度排名世界前列,但道路通行质量和连通性仍处于欠发达水平。多年来,印度在发展交通、公共事业和电力行业制定了不少大规模投资计划,但限于准入政策壁垒高、办事效率低,财政资金有限等问题,这些投资支持基础设施的薄弱也严重制约了中资企业在印的投资落地。


3.竞争压力加大,商品价格战激烈


很早进入印度市场的中资企业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印度成为投资热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企业竞相投资,印度本土企业也在迅速长大,市场参与者的众多导致竞争压力愈发增大。而印度企业和消费者讲究实用又对价格敏感的惯性,加上英语母语的优势,也使得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拓展中不得不面对价格的挑战。


有人比喻说,印度市场目前处于1.0版本,中国市场处于2.0版本,有些欧美市场是3.0版本,所以并不是先进的产品就适用于印度市场。比如乘用车市场,对大多数处于中产阶段的印度人而言,汽车只是代步工具,高端汽车市场有但不是预期的那样乐观;在工程专用车领域,与环保排放相比,价格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所以现阶段仍是相对便宜的塔塔汽车等本土品牌占有主流市场。


4.市场需求不足,实际与预期差别大


印度贫富差距严重,富人消费能力强,但为数众多的民众消费能力还处于温饱阶段,导致消费结构较为单一,很多行业市场特别是细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并没有预期中美好。部分中资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时存在一些市场判断偏差,投资落地后发现市场订单量提升缓慢并未达到其预期水平。


(二)中资企业在资金运营中遇到的问题


1.率波动大,汇率风险居高不下

近年来由于印度巨大的进出口贸易逆差,国内外汇储备与黄金储备不足,国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等原因,卢比汇率相当不稳定,并导致近年来卢比一路下滑大幅度贬值,卢比兑美元在2010年仅为39:1,现在已跌至68:1左右,其贬值程度高达75%。


汇率的不稳定无疑给中国企业在印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中资企业在印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进口设备、投标等以卢比计价或锁定卢比美元汇率的项目而言,更是面临巨大的损失风险。此外,对有并表要求的中资企业来说,并表的汇兑损失也是集团继续投资印度的一大障碍。

2.外汇管制严,资金进出难


印度是一个外汇管制严格的国家,对于资本项下的外汇要求强制结汇,对于贸易项下的外汇资金进出也要受到印度央行及外汇管理行的严格监管,外汇资金不能随意进出印度。对于印度注册企业在美元等外币融资上也出台了各种监管政策,不允许随意借入外币融资。


由于印度税负较高,导致很多中资企业在投资规划时都想以合理避税的方式将利润转移回国,但从合法合规的实际要求和操作来看,这种设想一般很难实现,按照本地税务要求,包括外派员工的个人薪金所得,须提供完税证明后方可汇回国内,而且税务审查非常严格,如有问题将面临严重的罚款。


3.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受印度多年来通胀水平高,外汇储备少,经常账户赤字高等影响,印度政府一直采取比较保守的货币政策,严格外汇管制,以维护卢比的币值稳定。但这也导致了银行存贷利率居高不下(本地卢比贷款基准利率在10-14%左右),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


印度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利用杠杆举债经营是现实的选择,但对印度本土银行而言,为规避风险,信贷偏好向大企业集中,贷大贷长贷集中现象在印度同样存在,对一般企业来说,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是不得不面对的严重挑战。


印度实行严格外汇监管,外币借款必须符合印度央行要求,如借款主体、贷款用途、贷款期限和价格等等方面,因此实际情况中,也只有符合要求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可以办理外币融资。


4.市场拖欠较常见,信用环境待提高


印度企业货款支付通常至少1至3个月的延期支付,即使约定了支付时间延期支付和拖欠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应收账款和坏账占比较高是业内常态。很多中资企业在内部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催收欠账,效果也不尽人意。


目前“项目+融资”的模式在印度也较为流行,即业主往往明示,如想项目中标,投标企业需帮助业主融资,融资落实了才具备了参与竞标的资格,而中资企业之所以愿意这么做,也是希望能够尽早实现回款,同时利用银行信用来转移部分商业信用风险。


调查中发现,很多已进入印度的中资企业都已熟悉业内客户拖欠尾款的一些潜规则,如A企业基本不会拖欠,B企业拖欠尾款5%但会提出一个拒付的理由,C企业拖欠尾款5%-10%且不会给任何理由等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印度市场商业信用还需不断提高的现状。


(三)中资企业在法规政策方面遇到的问题


1.法律体系复杂,对争议处理没有信心


调查显示,79%的中资企业认为印度法律体系复杂,涉及法律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资企业,关键点在于心里没底。印度法律传承英国法律又更加上本土民主特色,案件举证时限长,议而不决、决而不动比较常见,实际执行起来问题众多。


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同中的条款争议引起的问题。印度商务合同中内容详细,部分专业法律用语中国人不甚了解与熟知,同时对印度法律熟知的中国律师又非常少,因此当一些条款在商务合同中没有标明或仅以口头协议约定,则日后纠纷不断。二是与投资相关的具体法律问题。中资企业在印投资,对涉及劳动法方面的法律合规问题一般非常看重,但由于相关法律复杂,诸如劳动合同有效期、劳工假期、女性劳工产假、终止用工、劳资纠纷等都是中资企业在印度运营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税务体系复杂,税种多税赋成本高


调查显示,有超过2/3的中资企业认为印度税务复杂且税率高。由于印度是联邦制国家,除了国税外,各邦均有相对独立的税务制定决策权,各邦地方税形式各异,一般很难搞懂,如在印度税法中部分税种可以相互抵扣,部分税种可向购买者收取等等。一些中资企业由于不了解印度税法,在运营中可能会被多次计税。因此,如要规避相关税务风险,外资企业一般在本地都聘请独立的会计税务师,解决企业报税,税务抵扣等方面的专业问题。


印度的公司综合税负较高,本地注册的私人有限公司为30%,分公司约43%,税后的盈利情况对中资企业要求的高投资回报率往往是个挑战。同时,印度政府要求所有企业需聘用具有审计资格证的审计机构对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历年审计结果都要求保存,其后会按年检查过往纳税情况,如果有偷税漏税行为被查证,将会面临严重的罚款。印度税务部门还有对过往纳税行为实施追溯调整的很多判例,对外资企业在本地经营来说,税务风险比较高。


3.资政策变化大,不确定因素较多


印度是民主选举制度的多党派国家,执政党每5年会进行重新选举,不同执政党的执政方针也会有所不同,这导致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无法保持良好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比如国大党政府和现任人民党政府在矿山保护、拍卖,矿石出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在有些时候截然相反,在如矿山开发,石油炼化等一些行业的保护要求也不尽一致。


此外,部分政府部门对特定行业还有相关特殊性要求,如企业外派人数的限制,企业营运的范围限制等。由于一贯的贸易保护倾向,对中资产品实施差别性管理要求屡见不鲜,如对钢材实施最低限价和反倾销调查等问题。


4.工作签证申请难,办理期限长


关于中国工作签证申请和延签,在印度政府有关签证的文件中明文规定,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与巴基斯坦工作签材料必须提交中央政府内政部审批,差别对待态度明显。相比其它国家在印的工作签,中国人申请工作签证需要提供要求更多的材料,办理期限一般在三个月以上,还经常不被批准,这就是很多中资企业总结的,工作签流程长、资料复杂、签发困难。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流程和材料很多环节不透明,因此很多中国企业通过聘请印度本地中介机构办理,除费用增加之外,工作开展难度也显而易见。有鉴于此,很多中国企业以商务签证形式派驻员工在印从事经贸活动,但这也导致派驻员工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法律保护,如无社保、不能发工资、不能个人名义租房,办理银行卡等,进而企业运营也有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中资企业在印度文化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1.府行政效率低、隐性成本高


由于印度旧观念的束缚,历史由来的慢节奏习惯,加之政府机构臃肿,中央政府、邦政府,各党派之间复杂的关系等等都导致政府的行政效率比较低下。印度政府的官僚风险也体现为腐败现象较为普遍,并已经形成一个产业,称之为政府中介和代理,将利用公权谋私利变成合法化。


不同等级的代理往往有着不同的“神通”,可以不同程度地办成事,如参与中标,取得批复等。有些代理是现任领导的关系,有些代理是卸任领导的关系,收费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这种不透明直接导致了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代理灰色支出多,隐性成本高。


2.本地员工流动性大,用工成本高


印度底层劳动工民受教育程度低,工人工作态度散漫,其自我要求不高,对生活追求还处于温饱阶段,宗教信仰影响深厚,与国内工人相比工人干劲和责任心都有很大差距。中资企业在印度运营,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经营管理面对很大的挑战。因为印度通胀水平较高,因此在印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就是员工薪水一般每年都要以不低于通胀水平的幅度增加,这无疑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而不增加员工收入水平,可能就会面临员工的流失问题。


3.文化背景差异大,思维方式差距大


印度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宗教不仅对人们的日常思维、行为方式都起到规范作用,而且对商业行为也有很强的影响。而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在印度投资创业,往往更看重的是经营成果和投资回报,是以商业行为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这与本地经济发展目标之外还有的文化宗教等社会利益诉求有时难免会产生冲突,进而引发投资风险。


比如,韩国浦项钢铁公司计划在印度奥里萨邦(Odisha)投资建厂,最终因为本地环保、土地和用工等问题纠缠十年不成,导致投资退出,其中文化理念不同、思维方式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4.市场诚信不足,合作伙伴寻找难


印度企业信用较差是不少中资企业在本地发展中遇到颇为头痛的问题。印度企业合同谈判能力极强,不仅要求成本低质量好,往往还要扣减尾款,不合作还可能采取要求保函履约的极端方式。


在印度市场中,中资企业为谋求市场份额,在初期一般会以降价甚至不惜亏本的方式谋求市场份额,但合作伙伴往往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能与中国企业长期发展要求相配合,所以导致不少中印企业之间的合作较为困难。


中资企业在印度面对的风险和挑战评分



在印日韩企业发展的对比分析


(一)在印日本企业发展情况


印度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在过去几十年来稳步发展,2000年日本对印度的投资占印度全部外商总投资的7%位于第4位。在2000年至2015年日本对印度投资180亿美元,远高于中韩。日本对印度出口主要是家电、机械,电子产品等高技术类产品。2004年以来,随着本土生产的需求增加,日本对印度投资逐年上升,至2008年到达顶峰,其后受经济不景气等多重因素影响,投资额有所下降。


日本政府在开拓海外目标市场方面,一贯善于利用产经结合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即政治上选中目标国家后,利用政府长期低息援助贷款介入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等项目,由日本企业负责具体实施和运营,不仅得到本地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支持,在微观层面也帮助日本企业实现了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在莫迪政府上台后,日本政府与印度政府已多次签署相关备忘录,计划在之后的5年内在印度投资350亿美元,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融资支持。如德里地铁项目,还有孟买至艾哈迈德巴德高铁项目,都是利用日本政府提供的超长期低息贷款等获得融资支持。


日本对印度投资额与投资行业分别占比可见下图。


此外,在日资企业在印投资方面,日资企业善于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关注长远利益、寻找优秀本地合作伙伴、本地化等方式拓展本地市场,这往往成为日本企业在印投资发展成功的致胜因素。

对此,最成功的案例应首推MARUTI SUZUKI。1983年12月日本铃木SUZUKI公司选择印度本地maruti公司进行合作,合作后的公司不断加强市场调研,以开放性的学习态度,加强创新,加大本地化力度,根据客户需求开发专供印度市场的省油和物美价廉的汽车类型,并采取不同的分销策略,如对教师减少车贷利息,对有良好收入的顾客给予优惠等方式取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目前该合资公司已经成为印度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乘用车公司。


(二)在印韩国企业发展情况


韩国企业相比日本企业在印度发展较晚,目前大约1000家韩国公司在印度投资,在1990至2014年投资了近39亿美元。韩国企业对印度投资在2006-2008年达到顶峰,大约有218家公司在印度投资,仅仅在2007年一年内的投资额高达5.1亿美元。


韩国在印度主要投资在制造业领域,韩国三星电子,LG电子,现代汽车等著名财团都已进入印度,在各个产业中都占有很大一部分市场占有率,不仅面向本地销售,也通过印度制造基地将产品出口至中东,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国。


与在印投资的日本企业类似,韩国企业也往往通过优势产业切入、目标长期化、运营本地化等努力,在印度占有了较大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在印发展机遇和对策


(一)印度市场发展机遇


1.人口红利有优势

目前印度已超越中国,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恰好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之际,印度稳定的经济基本面和改善的投资氛围提升了其发展前景。印度还有人口方面的优势,其处在18-24岁年龄阶段的人口达18%。在未来30-40年间,这些年轻人将成为充满活力又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为印度发展提供巨大的人口“红利”。



2.经济形势见好转

从近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在莫迪新政府上台后,随着政策驱动和投资拉动的多项措施作用,目前印度经济止跌回稳趋势较为明显,这为投资印度提供了较好的时间窗口。

3.市场发展空间大

印度基础设施较差,公共设施落后,包括城市道路与城际间运输,电力不足等已明显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印度工业发展同样比较薄弱,高档次成套机械设备大部分都仍依赖进口。印度市场空间巨大,如果政府政策推进有效,其将释放巨大潜力。

经过改革开放后多年的发展,中国建筑施工、工业制造等能力不断增强,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产品性价比高,也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通过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进一步拓展新市场新客户,实现优势产能输出与合作,是未来中资企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印双方高层的不断互动,表明两国关系正逐渐向稳定,友好方面发展,这为中资企业开拓印度市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提供了良好的政经环境支持。


(二)中资企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展望


1.对政府政策的展望

莫迪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吸引外资与振兴国内制造业,如简化投资手续、统一全国商品和服务税(GST)税率、提出并实施“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智慧城市”等多个长期发展计划等等。目前看来,部分鼓励政策已在有序推进,但也有部分政策因为种种问题仍然还未能看到具体的进展。


从对政府政策预期调查看,调查企业中有74%的中资企业对莫迪政府政策评价是计划很丰满,现实很遥远,仅有4%的企业对此届印度政府信心十足。客观的说,从过往历史实例看,印度政体中有些根深蒂固的传统,与宗教、阶层、党派等的混合作用,使得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推进过程确实比较漫长。

2.对经济前景的展望

调查显示,有35%的中资企业认为印度经济在未来三年可能向好发展,27%的企业认为印度在未来3-5年将快速发展,27%的企业认为如果印度进入快速发展期。至少还需要5年以上,12%的企业认展望印度经济在未来3年之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3.对行业市场的展望

参与调查的中资企业认为,印度在未来三年内:电力、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电信运营等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从实际情况看,印度国土面积广阔,天然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为印度政府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有效资源保证。因为某些诸如历史传承、文化、政府管理等原因,部分行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医疗医药及制药、IT服务业等都有很大的潜力。


中资企业认为未来三年中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三)中资企业在印生存发展建议


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同时,经验告诉我们,缺乏长远规划的盲目出海将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将国际化和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协同一致,全面评估自身竞争力,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谋定后动,方能决胜千里。


展望未来,中国对外投资热潮将持续席卷全球,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广阔的海外投资空间。机遇当前,我们期待有更多具有前瞻性视野的中国公司迈出稳健坚定的出海步伐,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成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梦想。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中资企业如何才能在印度市场“生存”的更好,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如下:


1.借鉴中国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本地市场


印度投资环境与中国二、三十年前很像,印度政府也在高调学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对外开放,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在印度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中国企业可以考虑更多地借鉴中国商业模式,结合印度市场内外部环境,创新复制适合中资企业在印度发展的商业模式,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发展。


2.筛选当地合作伙伴,有效切入本地市场


通过与熟悉本地市场规则,有较高市场影响力的本地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将会给中资企业开发印度市场带来很大的便捷。如在产成品销售领域,选择规模大的代理商,将帮助中资客户很快铺开印度市场的经销网络,实现市场的快速占领。在工程承包和建设施工领域,由于印度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部分优势企业在市场有相对较大的话语权,只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选择好的合作伙伴,是中资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有效途径之一。


3.充分有效市场调查,制定可行商业计划


当下中介机构提供的一般性市场调查往往并不深入,泛泛谈论的多,风险与警示提及较少,对市场具有一定夸大,使中国投资者在投资初期信心满满,但进入印度市场后感到巨大落差,很有可能导致后续决策失败。企业在投资前,应做深做细市场调研,对市场容量、产品价格和未来发展空间等应深入分析,认真确认核实商业计划,若投资后再发现问题则悔之晚矣。


4.确定可行营销战略,抱有合理发展预期


中资企业应认真确定自身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可以考虑针对不同客户不同需求采取差别化供应的发展策略,在性价比、服务效率、市场认可度和长期发展策略等等方面,确定适合本地特点的营销战略,以有效占领目标市场。同时,要深入理解印度市场特点,入乡随俗顺应市场形势,对发展目标应有合理预期。


5.深入了解法律环境,合法合规经营为先


印度法律法规规范严格,监管部门监管要求多且复杂,有些法案和法规要求的更新频率高、内容变化大,对外资企业是普遍性的难题。中资企业应以合法合规经营为必须的首要条件,内部相关人员应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提前制定法律风险防范预案,并通过外聘合格律师事务所、内聘法律顾问等形式,预防触犯法律,限制经营等不利情况发生,或在遇到相关风险事件,能够及时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6.互帮互助抱团取暖,共同解决发展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大多中资企业初到印度市场,面对很多都是共性的问题,如签证办理、企业注册,税务申报、账户开立、融资要求等,面对困难往往缺乏有效指导,摸索解决方案时可能走弯路又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对问题解决效果还提心吊胆。因此,建议中资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协会形式抱团取暖,增进企业间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7.有效利用多种渠道,争取有利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印政府间高层互访频繁,战略互信机制不断极强,加之两国政府“印度制造”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互补可能性逐步显现,交流渠道和多边沟通机制愈来愈多。中资企业可以通过使领馆的经商部门、企业协会等渠道,在合适时机向对等的政府机构、企业协会解释中国产业政策和发展思路,争取行业、企业等多层面的相互理解,促进互通共赢共荣,争取有利于中资企业本地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业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取得有效支持。


参考来源

1.  孟买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2015年1-12月中印经贸数据》

2.  孟买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2014年1-12月中印经贸数据》

3.  孟买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2010年中印经贸合作概况》

4.  世界银行2015年度报告,

5.  《CHALLENGES OFDOING BUSINESS IN INDIA》,KELLY DRYE

6.  印度政府工业政策和促进局

致谢:

首先要衷心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孟买总领事馆对此课题的指导,从课题提出到具体实施,一直得到总领馆、经商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其次要感谢孟买中资企业协会对此次调查的全程支援,感谢协会广大会员单位以及在印其他中资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无私付出,大家提供的意见建议是在印中资企业面向未来,面向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良好愿景迈出的重要一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当下中资企业在印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坚信,只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不断求真务实、积极进取,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攻坚克难,不断进步,终得真经。


最后祝愿所有有意作为的中资企业在印度这片广阔的市场上,发展越来越好,风华永驻,基业长青。

联系方式:

课题组成员:

洪青、罗赞、韩志红、夏俊(实习)


联系人: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

韩志红:hanzhihong@india.icbc.com.cn,91-22-71110323

叶珍:yezhen@india.icbc.com.cn,91-22-71110325


上一篇:中国援建委内瑞拉高铁烂尾 企业走出去应吸取哪些教训
下一篇:专家热议“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数据统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版权所有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查看 技术支持:安徽谦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51-65377563 皖ICP备10013724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646号

总访问量 25381446      今日访问量 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