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当前时间:2013年4月2日 13:52:33
新闻中心
友情链接
商会动态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商会动态

赴日投资:良田亦须精耕细作

2012-05-03 来源:商会
    目前中国企业赴日投资的规模远不及日本对华投资规模,前者仅为后者的0.6%左右。对此,有评论指出,非政治因素亦为中国企业走进日本的掣肘之一。最新的资料表明,自去年以来,中国凭借37起并购案在对日并购国家排名中占据首位。由此可见中国对日投资的巨大增长空间。

    一直对赴日投资很感兴趣的侯先生日前参加了“中国企业对日投资法律与实务研讨会”,正是看中其由北京国际商会、中伦律师事务所以及日本长岛•大野•常松律师事务所等共同主办的背景,他希望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对于应否投资日本,来自某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侯铎认为,如果对方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能为己所用,为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助一臂之力,即便为之付出较高代价,也是物有所值的。他告诉记者,其所在的企业集团在日本已启动几个投资项目,且成效初显。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企业赴日投资的规模远不及日本对华投资规模,前者仅为后者的0.6%左右。对此,有舆论评论指出,非政治因素亦为中国企业走进日本的掣肘之一。最新的资料表明,自去年以来,中国凭借37起对日并购在对日并购国家排名中占据首位,由此可见中国对日投资的巨大增长空间。如何进一步深化中日投资领域合作,人们期待着答案。 

    赴日投资渐次热络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海容常年从事中日经贸合作的相关业务。她告诉本报记者,中伦所早在2006年就在日本东京设立了分支机构,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必要的帮助。伴随中日经贸往来接触面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中企纷至沓来,了解“走出去”业务。“从规模上看,中国企业赴日本投资确实还不很大。但在微观层面,很多中国企业还是愿意到日本市场寻找商机的。虽然目前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中日赴日投资的前景可期。”北京市商委对外经济合作处副处长闫玉民如是说。 

    就日本市场对中企接纳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对外业务部部长藤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日本的引资政策并不复杂,且非常开放、透明。中企之所以对日投资较少,在某种程度上同日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水平较高相关。中国企业起步较晚,一时难以适应日本本土市场环境,其产品也难以在短期内与当地市场契合。“但目前情况已经有所改观。就在十年前,中国的海尔电器尚难在日本打开销路。如今,海尔等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藤本说。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季风告诉本报记者,直接投资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相较于贸易合作,企业的态度更为谨慎也在情理之中,但两国间建设更加深远的经贸合作关系确是大势所趋。“中日双方经济合作的接触面扩大之后,一直困扰人们的投资问题会变得相对简单。”日本长岛•大野•常松律师事务所律师森口指出,近期中国品牌苏宁收购日本LAOX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近几年,到中伦来咨询赴日投资业务的中国企业量质齐增。“2007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出现了中企赴日投资的小高潮。在这股高潮之后,不断有企业前来咨询,很多人就是直接冲着‘项目’来的。”李海容介绍说,“毕竟日本对华投资已有多年积淀,而大陆企业赴日投资才刚刚起步,两国相互投资数额有巨大落差在所难免。” 

    由于信息不对称,寻找有益的“项目”并非易事。李海容强调,简单的通过网页搜索并不能帮助企业获得真正可靠、可用的信息。因为很多信息被各种渠道独占,若不与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与律师事务所合作,企业若想走得更长更远,殊为不易。 

    投资日本机遇何在 

    森口律师特别介绍了日本引资政策法规的优越性。他说,除了一些十分敏感的领域,日本的引资政策限制很少,而且审批环节非常简单快捷,如果入股某一日本企业,是无需走政府环节的。 

    一些与会的企业也向记者反映,他们最为看中的便是日本的技术、市场与管理经验。森口也向本报记者坦言,如果中国企业投资了日本某家企业,就可获得这家企业的品牌,从而全面提高产业升级的速度,实现品牌、技术与市场的全面突围。 

    李海容最近接了不少中企赴日投资的案子。她结合自身经验向记者指出,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确实有很多企业有足够的实力“走出去”,但也应当看到,当下同样有不少日本企业囿于各种内外因素实力大减,他们更需要“引进”外力为自身发展重注活力。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日本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资金链断裂,但其技术、品牌与市场份额仍然占有明显优势。此时选择这些体量较小的制造业企业,对中国企业而言实属明智之举。 

    前不久,正是在中伦团队的支持下,宁波某上市公司成功收购一家日本企业,该企业具备的技术水平足足领先宁波这家公司20年。“大企业体量太大,中国企业恐怕吃不消,投资一些1亿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项目,是可取的。”李海容还透露了一条重要信息:日本的相关制度非常严格,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即便尚未走到破产边缘,债权人还是会选择破产以求自保。若在此时选择吸收外资,企业便可实施民事再生的程序,其债务比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若中国企业抓住机遇,便可轻装上阵。” 

    除了中小型制造业,藤本还建议中国企业不妨加强对日旅游、网络服务等服务性行业的投资。“在日本市场,上述行业对中国企业的接纳程度较高。”闫玉民指点的方向是“前景可期的日本IT行业”。 

    张季风总结说,中企对日投资的机遇蕴藏在各行各业,毕竟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而在环保、节能产品与新能源汽车方面,中日经济合作有望碰撞出新的火花。 

    来自某媒体公司的王先生也表示,日本经济与社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很多体制僵硬、设备老化的企业有待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当下确是进入日本市场的良机。 

 
上一篇:中企“走出去”先过心态关
下一篇:商贸企业如何抱团“走出去”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数据统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版权所有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查看 技术支持:安徽谦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51-65377563 皖ICP备10013724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646号

总访问量 26086771      今日访问量 007755